最近证券投资公司,一则辟谣和一则扩招的消息值得关注。
当“惠普将从中国迁出一半个人电脑业务”的消息传出后,惠普当即辟谣,称“中国是惠普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而此前一度因撤离中国大陆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最近与郑州再续前缘:不仅投资10亿元建总部大楼,还大规模高薪招工。
唉,不是有人说“外资逃离中国”吗?惠普和富士康咋回事?
从历史来看,产业转移是制造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无论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还是一战后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均得益于发达的进出口航线、低廉的生产成本优势。
随后,现货价格多次测试了心理关键点2300美元/盎司水平,最终在周四的隔夜交易中反弹至2330美元/盎司附近。
尤其是二战后,产业转移因全球化提速。遵循市场规律,产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逐步形成研发设计在发达国家,组装生产在发展中国家,消费又回到发达国家的全球产业链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广泛承接发达经济体产业链迁入,同时大力发展本土制造业。几十年过去,如今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现在,随着中国工业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人力成本上涨,跨国制造业公司利润摊薄。此时,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凸显出来,按照市场规律,产业转移必然会再次发生。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产业转移夹杂了中美博弈和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也被赋予了更多意识形态色彩,有企业的理性考量,也有很多迫不得已。
记者在采访时,遇到多位在东南亚建厂的中国企业负责人。他们坦言,在国外建厂,主要考虑产品从东南亚出口欧美能享受关税减免,可以规避某些国家针对中国货物征收的高额关税。
大型跨国企业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会更大。
有媒体报道,上个月,一位郑州富士康管理人员被调动至印度班加罗尔,回郑州前,他将在印度工作数月。
据他透露,今年富士康郑州工厂的订单量依然巨大。但与往年不同,因为地缘政治考量,今年印度工厂可能承接部分产能,“总部在对比两边的生产成本、产能稳定程度、进出口贸易风险等条件。内部传言说,总部的思路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企业来说,把原先布局在中国的全套产业链部分转移至国外,是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但这种产业链的跨国转移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会产生新的风险。
重庆某农机制造龙头企业将工厂迁往越南,产业链上某零部件制造企业也随之进入越南。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出去后才知道事情复杂,一是越南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效率远不如中国工人;二是能源供应问题突出,该企业今年就不止一次遭遇突然停电。整体算下来,成本没降多少。
一位在东南亚设厂的服装生产商也透露,当地工人做点T恤、毛衣这类缝纫工作还行,但若做复杂点的工序,工人们还需不短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
东南亚人口密集,但工人受教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差,限制了其可承接的中国产业链范围,这也是东南亚组装厂居多的原因。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印度,情况可能更糟。除了人口,印度在基建、营商环境等领域没有啥优势,这几年反倒因“外资坟场”扬名世界。
前两年,富士康加速把大量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没想到印度工人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赶不上中国工人,当地组装的苹果手机良品率低,甚至连大肠杆菌都超标!更别提电力不足、腐败丛生等老毛病了。
这次苹果想借iPhone16在中国市场打个翻身仗(今年一季度,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排名从第一掉到了第五),压力给到了富士康。富士康左右一合计,还是回郑州生产靠谱。
有组数据也能说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很难被替代——
有研究表明,2017-2022年,随着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下降5个百分点,美国从越南和墨西哥进口商品的单价分别增加9.8%和3.2%。为啥?中国产品兜兜转转从越南、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成本上升了,为此埋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可见,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同时从成本和规模两个方面完全替代中国。
近几年,中国的生产型企业正加速“数字化”转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更像是给周边国家的“顺水人情”。产业调整后,很多留在中国的产业今非昔比,外资对中国的产业投资也在不断升级。
惠普全球首席供应链官欧内斯特·尼古拉斯透露,惠普在重庆做了两件新事情:一是开设了惠普个人电脑研发中心,致力于推动重庆计算机制造业创新;二是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办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助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
富士康也宣布,郑州新总部将为富士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3个核心领域与电动汽车、健康医疗、机器人技术3个新兴领域提供产业资源和技术支持。
在今年进博会的重庆线下推介会上,美国江森自控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打算在中国落地一个新技术研发中心。
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以促进产业链升级,正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新趋势。
虽然很多跨国公司都声称有“中国+N”战略,即把原先集中于中国的生产环节,逐步分配到多个国家以规避风险。但中国日渐强大的科技实力、良好的营商环境、14亿多人的巨大市场在世界上“独此一家”,即使“中国+N”,中国也会牢牢占据中心。
说到底,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还是跨国企业回迁,都不足以支撑所谓的“中国产业空心化”和“外资撤离中国”。后两者更多是国际舆论战的话术,我们不能跟着吆喝唱衰。
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但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万家,同比增长14.2%;高技术制造业使用的外资占全国比重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则分别增长87.5%和43.4%;德国、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增长了18.1%和10.5%。
很明显,外资并非“简单的离开”,而是在调整结构,中国正在发生的产业链转移证券投资公司,更像是一场产业链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