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军捡拾长城周边的废弃物。
石峡村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成员合影。
“作为长城脚下的中华儿女,我感到无比自豪。”——刘会军
本报记者 代丽丽
“昔日为兵保家国,今在家乡守长城。”刘会军常会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半生。19岁来京参军,他就驻扎在长城脚下。当时,他常常隔着军营的院墙遥望长城。如今,50岁的他,早已是石峡村的一员,站在自家门前,再次望向长城,长城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这条巨龙恢复了生机,威武雄壮,气吞山河。
作为一名长城保护志愿者,刘会军和其他村民一起,一直在默默守护这处长城。
1996年,刘会军退伍后,成了石峡村的女婿,并在村里定居。2007年,在村民梅景田的倡导和村两委干部的支持下,石峡村成立了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刘会军没有半分犹豫,报名成为第一批志愿者,扛起守护长城的神圣使命。
这支志愿者队伍有40多人,每月组织两次志愿活动。早上8点多,刘会军和队员一起,拿上镰刀和垃圾袋上山,清理杂草与垃圾。石峡关长城海拔千米,是尚未开放的残长城,山路狭窄,仅容一人通行,全程都是碎石乱枝,路边灌木丛生,陡峭处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每一次的攀爬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在我眼中,这处长城比八达岭还要雄伟,一些驴友慕名而来。最初那会儿,人们保护长城的意识不强,留下了很多垃圾,还有人在城砖上刻字。”刘会军说,志愿者们的任务就是清理长城上的垃圾和杂草,劝阻不文明行为。
在山上,刘会军一边走一边搜寻着草丛中、石头缝里的塑料水瓶、食品包装袋,小心翼翼地扶着树干或踩着石头把这些垃圾捡起来,装进随身携带的黑色垃圾袋里。盛夏时节,野草疯长,根系会扎进长城砖石缝中,对城砖造成严重破坏,刘会军会挥起镰刀麻利地割下杂草,拔除草根。
这一趟往返将近10公里的路程,每次刘会军走下来,都要花上四五个小时。
志愿活动也常伴随着危险。有一次,志愿者们上山去给树根打药。“城砖的缝隙里钻出了小树,树根扎得很深,不能硬拔,我们只能给树根打药,让树根慢慢萎缩枯死。”刘会军回忆,那天,他们一行人背着几个沉重的打药桶和几十斤的水上山。出发时天气尚好,没想到,正在打药时,天气突变,一阵大雨倾盆而下,大伙儿都没穿雨衣,全被浇透了。
刘会军赶紧招呼大家下山。山上本就是泥土小路,大雨一冲,更加湿滑,当天一同上山的还有70多岁的梅景田老人。刘会军搀扶着梅景田,小心翼翼地探查着脚下,用了四个多小时才走下来。“直到看见所有人都安全下来时,我的心才踏踏实实地放下来,这时我已经分不清脸上的是汗水还是雨水了。”
当年,长城残破不堪,很多城墙坍塌,城砖散落到山间。志愿者们将这些城砖捡回来,整齐地堆砌在长城脚下。“捡了挺不少,具体数量我也没数过,估摸着起码有上千块。”刘会军说,2012年修缮这段长城时,这些城砖派上了大用场。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18年的长城守护,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是一份执着与坚守。这几年,长城有了专职保护员,但刘会军仍然作为志愿者,坚持参与长城保护工作。
刘会军说,当年上山,每次要带回十多袋垃圾,现在上山,顶多带个一两袋下来。“这说明大家保护长城的意识提高了,乱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在城墙上乱写乱画的情况也少多了。”他十分欣慰。
今年5月,石峡村村民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刘会军就是给总书记写信的乡亲们之一。他说,5月14日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时,自己激动得好几天没睡着。
这封回信也让刘会军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作为长城脚下的中华儿女炒股配资工具,我感到无比自豪;作为长城脚下的退役军人,我更感到责任在肩。我会更好地担负起职责和使命,相信长城的保护与传承一定会越来越完善,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时代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发布于:北京市